超N – 作為一種超驗的實踐 TransN- As Practice of Transcendence

  • 展覽地點:府中15 [ 新北市板橋區府中路15號(捷運府中站2號出口右後方)]
  • 展期:2014.11.11~2014.12.28
  • 開幕茶會:2014.11.16 (日)時間:15:00
  • 展覽座談I:2014.11.30 (日)時間:15:00
  • 展覽座談II:2014.12.07(日) 時間:15:00

藝術家:

王博彥、李冠宜、李昀臻、林欣美、林書瑜、陳漢聲、陳亦貞、陳姿吟、徐叡平、張博傑、張乃仁、梁宗鎏、黃偉軒、黃仲瑜、游惠喻、彭徵維、湯羽彤、溫   馨、楊朝皓、賴宗昀、藍予聰(共21位)

 

簡介:

人即便吸收同一訊息,親臨同一事件現場,經由個人解讀的方式與過程,最終的理解與感受仍各顯差異。然而透過科技媒體觸展開的深度與遞變更迭,今日訊息生產與認知解讀的一方,不同於上世紀壁壘分明,因應專業作為二元劃分的存在,彼此有著大規模重複交錯的身份轉換,生產者可以是歷經多手資料餵養下的產出者,解讀方也以未必單純僅是被動收受信息者,尤在媒體網絡越亦錯綜複雜地發展之下,單一主導性的開放,多方聲音進行著並存與匯合,在生產與解讀界限模糊之際,雙方產生弔詭違和的意象連結。

信息錯置與轉換的層層築構, 媒體科技的延伸性,同時加深人接收訊息的情境經驗。然而,習於快速生產轉換各項訊息的我們,在囚囿並慣於科技帶來的便利性與聲光效果,人人皆可用絢麗的外衣(媒體技術)包裝其欲暢鳴與關心的「對象」,當技術成為必然,隱而不張的資訊龐雜流竄,創作者以怎樣地觀點、延伸觸角與角度切入「對象」,其反思反動的過程,更為令人好奇與省思。「超N - 作為一種超驗的實踐」承襲著最初那「所有不處理對象,而是處理我們對於對象的認知方式(mode of cognition/Erkenntnisart)」—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練習著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 1803–1882)所暢體現個人意志,放鳴發聲力量,自我創造無限性—「假若人的筋肌、心臟皆被去除,我們就會變成膽小怯懦、灰心喪氣、飲泣吞聲的可憐蟲。我們恐懼真理,恐懼命運,恐懼死亡,甚至相互恐懼。」—作為一種回歸自我「超驗」的實踐。

 凝視、聆感受著,又凝視、聆感受著

 

然後微微地發著聲,練習著暢鳴。

無論哪個世代皆背負著時代洪流裡各自的問題,唯有跳出既定的認知規範與價值定見,基底於不同認知向度的探索與試驗,方能顯見反思後的驛動。一群出生於1980-1990的年輕創作者,覺於直觀與感知,各自發聲提問,對所處的環境,面對的各種現象,範疇於日常的、記憶情感的、精神本質的、人際之間的、社會生活的,經由沈浸、反思、回應的程序,“倒出”不出聲的出聲,隱晦地喃喃,徐徐地陳述,抑或侃侃而談。藉由不同形式的表現手法如:錄像、裝置、影像互動等方式,對所關心、注目的「對象」進行「超驗」的反覆練習—反視我們自身如何經驗與如何認知的實踐。

超N - 作為一種超驗的實踐

超N - 作為一種超驗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