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達

招牌印象 Sign Impression



招牌印象 | Sign Impression
楊明達
燈箱 | 180 * 100 * 30cm

台灣招牌在城市中是視覺感重的景色,充斥在生活環境周遭不停刺激著我們感官,刺激到後來,其實也對這突兀的視覺環境麻痺習慣, 將這種習慣成自然的感覺拿去呼應字的議題內容,呈現對生活環境的麻木。重新對招牌景色的感官經驗的想像,覺得台灣招牌像是森林一般無秩序的隨意生長, 形成類自然生機的空間結構。

Shop signs are the most noticeable objects on the street; they’re everywhere, stimulating our senses. Eventually, we’re numb to these signs. The words on the signs reflect the popular issues in Taiwan. When these words are seen everywhere, we get used to them, which sarcastically shows our numbness to the surroundings. The original idea of the work is the natural space structure created by trees growing freely in a forest, which are much like the shop signs in cities.



  藝術家訪談

1.招牌對你來說就像是台灣城市的符號,把它移植到新的環境中你面臨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物理上的就是搬運的困難,要搬到一個鳥不生蛋又沒有電的地方。
(你是用發電機嗎?)
是用一堆電池,差不多兩百個電池,十幾個錄影燈吧,每次搬回來就會壞掉一半,又要重做,去了兩次,之後可能還要再去海邊拍照。 心靈上的困難還好,恩...,大概就是很累,沒什麼困難,在想的時候,因為我是有改過的,在做這個之前比較卡而已。 因為我就是很感覺,一個畫面,要怎麼擺,就很直覺的就是這樣的畫面,還有改字的部分吧,本來是想要用像楊家牛肉麵啊~檳榔攤之類的,但這樣會很像完全複製這些到場景中,會很奇怪。

2.覺得台灣這樣的招牌生態是好的文化嗎?

我覺得沒有好壞吧,他就是,痾,招牌這景象,可能是招牌形成台灣的風景、或台灣形成招牌的風景,我覺得這是互相的,沒有好壞。 我看過一張圖是台灣和歐美日本比較的招牌景象,說是視覺暴力。但我其實覺得台灣招牌蠻舒服的。我看到那種批評的時候都會覺得~一定要像歐美那樣嗎?之類的。

3.你之前做了那麼多燈箱,為什麼使用燈箱做展覽時表達的形式?

之前有試過用電視呈現稍微動態的影像,因為我的作品沒有什麼分鏡或劇情,就覺得,與其用電視還不如用靜態的圖像還比較有味道。

4.這四年來最驚人的變化?

每個星期都要吃一次麥當勞。但我沒有變胖。
(宜蓁:越來越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