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易廷

愛與精神病 | A&B



愛與精神病 | A&B
鍾易廷
複合媒材 依展場而定

『......使它詳加考察人的具體生命,並且保護人的具體生命,以抵抗「生命的被遺忘」,使「生命的世界」映照在持續不滅的光亮下。......』-米蘭昆德拉。 那該怎麼樣區分具體生命與生命的被遺忘?被遺忘的還是生命的一部分嗎?有很多時刻已經不容易區分,究竟xx事件是自己的生命經驗,還是是別人說的一個故事,甚至也可能是為了銜接自身與事件而腦補的情節。『小說中的任何東西- -人物、場景、語言- -都能有助於圖示的呈現,但是它的主要滋養物還是情節。』-愛德華·摩根·福斯特,但真實生活卻是一本寫得很爛的小說,所有元素割裂、遮蔽、歪曲,考察生命與抵抗生命的被遺忘,根本是同時發生的。而在這樣的荒誕中,媒體可以是什麼角色,觀眾與藝術家又能參與什麼?

…Now, if the novel’s raison d’etre is to keep "the world of life" under a permanent light and to protect us from "the forgetting of being,” is it not more than ever necessary today that the novel should exist? (Milan Kundera 1986) It is hard to differentiate the “real life” and ”the forgetting of being.” There are countless moments in our memory which are so confusing that we can’t even tell if they’re are own experiences or someone else’s stories, or even something that we make up to connect the events and ourselves. “Pattern …it may be nourished by anything in the novel — any character, scene, word — it draws most of its nourishment from the plot.” (Forster, 1927) In fact, the real life is a poorly written novel with parts that are split, covered up and distorted. Life goes on and is being forgotten at the same time. With such absurdity, what role does the mass media play? How much do the audience and the artists participate?



  藝術家訪談

1.為什麼會由你的概念轉化到現在的形式?

我那時候和老師討論啊,我就跟他說新媒體作品我看到的就是乾乾淨淨,電視鑲在牆上人走過去會互動我覺得很無聊,大家都做這樣,我不想再做相同的事。 所以最後變成了現在的呈現,他可能不是一個新的美學,我作品用的是不粉刷和很工寮的樣子,但我就是不想和大家一樣,所以就變成現在的樣子。 我的概念一直圍繞在想要處理家庭,以家庭為基礎,處理我論述提到的那樣的狀態。

2.隨著作品的創作,你有找到解答嗎?

有欸,因為我覺得這和形式相同,我一開始會準備這個形式是因為有一方面是我想做很精準的形式,但我發現做那樣的事情就會很痛苦。 因為要怎麼講...,就是好像做得很精準,我原本要找的答案就會變成很嚴肅的看待他。 但後來我創作的方式是有某個輪廓、但很隨性,會很有彈性,比如我今天想想有哪裡不對,我就會把東西移一移放一放,我覺得那樣就會有個和原本想的不一樣的地方,有個解答。

3.你在畢業前有未了的事情嗎?

沒有,我超想畢業,這裡超煩~
(小編:你覺得這裡哪裡很煩?)
小編你覺得呢?
(小編:小編很喜歡這裡,小編不想畢業,小編畢業會哭慘)
你就這樣打!(大笑)你一定要放上去!

4.你覺得竹圍哪間店最好吃?

臭臉啊~我覺得我畢業後一定會懷念臭臉,還有郡和和健美五金行,阿,沒有沒有,健美最好最便宜,郡和最有靈氣、老闆會消失,他開了分店後老闆的靈氣消失了,變得很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