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傑 Jun-Jieh Wang

畢業於德國國立柏林藝術學院(HdK Berlin),獲卓越藝術家最高文憑(Meisterschule,指導教授為Valie Export與Heinz Emigholz)。1984年開始錄像藝術創作,為台灣新媒體藝術領域的重要開創者與策展人之一。

1985至1989年就讀大學期間,除了在各重要報章撰寫電影、劇場與文化評論等文字外,並與「筆記劇場」、「優劇場」、「河左岸劇團」、「環墟劇場」等著名團體合作,參與多項藝術指導工作,劇目包括:《地震》、《拾月》、《地下室手記浮士德》、《誰在吹口琴》等。1989年赴德國求學前,與旅美藝術家鄭淑麗共同製作討論臺灣媒體在六四天安門事件時之政治態度的《歷史如何成為傷口》錄像作品,由台灣「綠色小組」及紐約著名媒體批判團體「紙老虎電視」(Paper Tiger TV)發行,後並參加美國電影中心錄像展、蒙特利爾電影節、台灣國際記錄片雙年展等多項展出。1991年獲香港前衛戲劇團體「進念二
十面體」邀請,與德國藝術家Klaus Weber共同為「香港劇藝節」之《香港樣板戲》製作裝置作品,展出於香港文化中心。

1995年以錄像裝置作品《十三日羊肉小饅頭》獲德國「柏林電視塔藝術獎」,作品被德國「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評為:「…來自臺灣的多媒體藝術家,他以誇張與不可思議的方式去揭露廣告的錯亂:一個以日常瑣事作為豪華展示的作品…」。 2000年獲日本著名美術雜誌「美術手帖」推選為「最受注目的100位國際藝術家之一」。2002年為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邀請製作公共錄像裝置作品《雙城記》,同年並獲日本NHK電視台製作三十分鐘記錄專輯於「亞洲名人錄」(Asian Who’s Who)全球頻道播映。2009年以錄像裝置作品《大衛天堂》獲台新藝術獎之年度視覺藝術類百萬大獎。
王俊傑甚早便將觸角全面伸向國際當代藝術舞臺,重要國際邀展包括:「美國電影中心錄像展」、「光州國際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約翰尼斯堡雙年展」、「移動中的城市」(維也納分離主義藝術中心)、「臺北雙年展」、「亞洲藝術三年展」、「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林茲電子藝術節」、「上海西岸雙年展」、「柏林超媒體藝術節」、「日本道後溫泉國際藝術節」、「歐洲媒體藝術節」等。

近年來亦擔任獨立策展人工作,2004年策劃「漫遊者-國際數位藝術大展」,為臺灣首次大規模引介數位藝術之展覽,該展涵蓋了自九十年代以來的 重要數位藝術經典作品,開啟了科技藝術在台灣的後續探討熱潮。重要獨立策展及展覽設計作品包括:「時代的容顏」(台北故宮博物院,2002)、「後石器時代
」(畫廊博覽會,2005)、「微微安.魏斯伍德的時尚生涯」(臺北市立美術館,2005)、「異響-國際聲音藝術展」(臺北市立美術館,2005)、 「臺北雙年展:(限制級)瑜珈」(臺北市立美術館,2006)、「大幻影-國際新媒體藝術展」(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9)、「台北數位藝術節」(2009,2013,2014)、「廣藝科技表演藝術節」(廣藝廳,2010)、「Videonale-國際錄像藝術對話」(國立臺灣美術館,2011)、「超旅程-未來媒體藝術節」(關渡美術館,2012)等。

近期參與跨域劇場工作及設計作品包括:2006年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擔任華格納全本歌劇《尼貝龍指環》臺灣首演之舞台及視覺統籌;2008年為幾米繪本《向左走向右走》大型音樂劇擔任多媒體視覺統籌(台北小巨蛋);臺灣首部原創臺語歌劇《黑鬚馬偕》之舞臺視覺設計(國家戲劇院,2009);2010與王
嘉明共同執導科技媒體劇場《萬有引力的下午》;導演科技媒體無人劇場《罪惡之城》(松山文創園區,2013);創作《索多瑪之夜》(臺北市立美術館,2015);為台灣國際藝術節《公司感謝你》設計舞台(國家實驗劇場,2016)等。

王俊傑目前還擔任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董事,台灣科技藝術學會理事,國立臺灣美術館及臺北市立美術館諮詢委員、審議委員及典藏委員,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市及新北市文化局藝術補助審議委員、藝術銀行審議委員等。曾任關渡美術館館長,北藝大藝術與科技中心主任,北藝大新媒系主任,教育部藝術會委員,當代藝術基金會董事,台灣科技藝術學會副理事長,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諮詢委員,國家文藝獎、台北美術獎、高雄獎、桃園獎、宜蘭獎、全國美術展、數位表演藝術獎、金鼎獎、金鐘獎、世安美學獎評審委員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