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新媒體藝術卓越獎得獎作品

  • 展覽時間 / 2013年12月27日(FRI) 至 2014年2月16日(SAT) 
  • 展覽地點 / 本校關渡美術館 402
  • 開幕時間 / 2013年12月27日(FRI)  P.M. 5:00
  • 佈展時間 / 2013年12月19日 至 12月26日

獲獎作品 /

  1. 棉佳蘭一日無光 (第一部)A Day Without Sun in Mengkerang (Volume 1) 
  2. 你好,累格 Hello,Lag 
  3. 請聽我的聲音 Listen to me
  4. 好思家旅行箱 Good-to-be-home Luggage 
  • 棉佳蘭一日無光 (第一部)A Day Without Sun in Mengkerang (Volume 1)
    創作者Creative/ 區秀詒 AU,SOW-YEE
    尺 寸Size/ 視場地而定

    材 質Material / 錄像、文件
    年 代 year/ 2013
    影音播放時間Duration/ 28 分鐘循環播放
    作品構思與作品內容說明Artist Statement/

    《棉佳蘭一日無光》是一段探尋表層底下隱含的「真實」,與表層之外延伸的想像的旅途。透過一段發生於「棉佳蘭」(一個位於南洋的想像的烏托邦)的想像「旅程」, 《棉佳蘭一日無光》以在馬來半島日常撿拾(採集)的影像和文件,以及來自不同種族、教育背景、年齡的受訪者所各自訴說的一段寓言以及一些真實的故事,共同組成一個悠遊於現實與現實以外的詭異敘事。這個作品從著名學者班納迪克.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得到啓發,「想像的共同體」指出「民族」是一個社會觀念,「想像的共同體,不是虛構的共同體,不是政客操弄人民的幻影,而是一種與歷史文化變遷相關,根植於人類深層意識的心理的建構。」
       

  • 你好,累格 Hello,Lag
    創作者Creative/許元耀HSU,YUAN-YAO 、陳品心CHEN,PIN-HSIN
    尺  寸Size/ 45cmx30cmX10cm
    材  質Material / 複合媒材
    年  代 year/ 2013
    影音播放時間Duration/ 紀錄影片 02’35″
    作品構思與作品內容說明Artist Statement/

    累格(Lag)一詞主要意思為延遲、遲滯之意,於科技與網路逐漸盛行的年代,此辭彙逐漸為人所廣泛使用,甚至後來也被用來形容人的狀態。尤其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無線網路等高科技產物發達的現代,累格發生的情況也愈來愈普遍,於日常生活當中成了隨處可見的狀態。
    然而科技本身會發生累格,那麼經常使用甚是依賴這些科技產物的我們,是不是也同時間受到了累格的間接影響,而反映在情緒、行為、思考上,出現了延遲而無法與他人同步的失序現象, 但我們卻不曾查覺或在意他的存在。
    於是我們製作一件可攜性的後背裝置,透過人體行走與駐足的基礎行為,觸發其後背裝置屏幕上的影像變換,表達其順暢播放與
    累格的狀態,是一種將人體情緒,用自我本身的動作,帶動機器表達累格的視覺化效果。

        

  • 請聽我的聲音 Listen to me
    創作者Creative/  蔡奇宏  TSAI,CHI-HUNG
    尺 寸Size/ 1M x 3.5M x 7M
    材 質Material / 鐵、塑膠、電子晶片
    年 代 year/ 2013
    影音播放時間Duration/02’11″
    作品構思與作品內容說明Artist Statement/

    我作品多以聲音與影像裝置為主,運用多種材質如木材、壓克力、幻燈機、水媒介等來製造聲音或產生影像。本次作品將不同材質的特性在視覺上隱藏起來,透過聲音、機械結構,讓觀者探索其發出聲音的背後所隱藏的材質意義。
    裝置本身以巨大的聲響來詮釋,本人試圖以較為劇烈的方式表現自身不善於表達的狀態。裝置在不同材質間切換,即時的製造不同的聲響,透過這些劇烈聲響來表達情緒的急促與失控,但在其表面卻又觀察不出聲響背後的面貌。對於周遭的人事物,採取一種極為防備的狀態,卻也同時想引起周遭的注意,製造一個自我發言的舞台。
        

  • 好思家旅行箱Good-to-be-home Luggage
    創作者Creative/  林晏竹 LIN, YEN-JU
    尺 寸Size/ 視場地而定
    材 質Material / 複合媒體裝置
    年 代 year/ 2013
    影音播放時間Duration/ 循環播放
    作品構思與作品內容說明Artist Statement/

    1940~80年代的台灣住宅常常具有多元文化的建築元素。年幼的時候,我也住在這樣的台灣舊屋。這些住宅的元素,成了童年的記憶,也無形地建構出對家,乃至土地的歸屬感。
    因此,居所成了我關注的對象;我注意到台灣的寓居有如多元文化符號的重組﹑拼貼體。受全球化與殖民的影響,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住家多半呈現這樣奇異並且有機地拼貼狀態,而我企圖從中尋找出屬於台灣的特有的拼貼美學。
    以將住宅現成物重組成旅行箱的方式,我透過此作詮釋了自身對家的歸屬感與在地居所觀察,卻也同時矛盾地補償了我內在對於遊牧的渴望。